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
时下,咸阳农事正忙,在科技赋能下,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化。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3月14日,来到长武县丁家镇张代河村,从高处俯瞰,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整齐划一,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大棚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还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走进日光温室大棚,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西红柿特有的青草香扑鼻而来,采用吊蔓栽培技术的西红柿植株长到0.8米左右,鹅黄小花在层叠绿叶间闪烁,宛若撒落碧玉盘的碎金,村民正忙着为西红柿授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村蔬菜产业园区,已建成42座日光温室大棚、2座智能温室大棚、1座鱼菜共生大棚和净菜加工车间,去年累计生产蔬菜360吨,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多元,村民也跟着富了起来。”张代河村党支部书记代小龙介绍。
张代河蔬菜产业园区占地约1000亩,集示范引领、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电商运营、耕读研学、采摘体验等于一体,建设有科技园综合服务中心,环园道路和景观河道,标准化育苗区、沙地甜瓜生产区、休闲观光区、叶菜高效生产示范区、生态设施蔬菜生产区的“一心二环五大功能区”,机井、蓄水池、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备到位。
“我们是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承包了园区日光温室大棚,采取订单式种植,目前种植的西红柿5月就能上市。”日光温室大棚负责人吴永强说,蔬菜的优生区和大棚设施科技化、智能化等优势,坚定了他们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张代河蔬菜产业园区的日光大棚科技元素满满,每座大棚都搭载着“农业大脑”,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根据蔬菜生长的不同阶段,精准滴灌,一滴都不浪费;气象监测站,时刻关注着大棚内的气候,让蔬菜始终生长在最优的环境;数字化温度控制系统,更是节省了人力,大棚内温度数据传至卷帘机控制终端后,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让卷帘机自动放卷或收卷保温帘。这种“数字新农具”的应用,让蔬菜亩均产量比传统种植大幅提升。
“我们把蔬菜产业园区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镇上成立了蔬菜专班,专门指导种植经营,统筹村级大棚、合作社机械等资产,吸纳17户种植大户参与产业发展,做到规划、育苗、服务、销售‘四统一’,并全面改善种植技术、培育农产品品牌、降低散户经营风险,提高土地利用率。”丁家镇组织委员鱼亚丽说。
科技“加码”,农业生产向新提质,群众实现增收。这一点,张代河村村民感受最深。“我家有11个棚,一共6亩多地,今年主要种甜瓜,马上进行栽植,6月就可以上市,甜瓜收完后,还能赶种一茬绿叶菜,一年下来收入在5万元以上。”张代河村村民代永关说,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时,整合了村上资源,把水肥一体化管道安装到了每个拱棚前,助力大家发展大棚蔬菜。
目前,张代河村依托蔬菜产业园区共建拱棚264座,17户种植大户去年户均增收3万多元,解决120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务工收入增加6000元。
科技在农业的应用,让张代河村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土壤改良、育苗、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在科技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