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西街道任景社区对口帮扶陕西省长武县枣园镇田惠村3年来,共捐赠果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5万元,并吸纳脱贫户惠永刚、田俊元等参与果园管理,脱贫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这是江苏泰州海陵区与陕西咸阳长武县跨越千余公里“牵手”结出的甘果。眼下,越来越多的共建佳话,在两地激荡回响。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和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以“规划先行、产村融合、共建共治、全域和美”为思路,本着“长武所需、海陵所能”原则,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海陵区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级市——泰州市的繁华中心城区,大力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1+2+3”产业体系,致力打造“太阳城”“信息城”“科创城”。由海陵区一路向西,翻山越岭1300多公里,便抵达陕西省长武县。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县,长武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2018年整县实现脱贫摘帽,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截至目前,全县有脱贫户8903户30472人、监测户213户641人。
2024年初,海长两地共同签署《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对共建协议》,从此踏上共建之路。“两地结对共建最大的特点,是诚意满满、实实在在,不搞形式主义、不耍‘花架子’。”长武县委常委、副县长、苏陕协作长武工作组组长杨臣介绍,一要着眼乡村全面振兴,系统性指导和帮扶长武乡村产业发展、建设水平、有效治理等,加快其“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步伐;二要明确海陵区8个镇(街道)、2个园区、10个村(社区)分别与长武的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一一结对,通过“紧密帮扶”有效推动融合发展。
眼下,长武农民的“钱袋子”正加快鼓起来。2024年,按照“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塬面地区发展苹果产业、河滩地区发展蔬菜产业、统筹发展畜牧业产业”布局,长武县紧扣“3+N+1”(3是苹果、蔬菜、畜牧,N是土特产,1是预制菜)产业发展思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4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141个。特别是加快发展苹果全产业链,因地制宜挖掘“土特品牌”,乞丐酱驴、麒麟西瓜、籽葫芦、羊肚菌、吊干杏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去年11个村收入突破50万元,23个村收入达30万元。以洪家镇曹公村为例,该村积极对接海陵区苏陈镇夏棋社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扎实落实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措施,新建优质苹果示范园53亩、药用酸枣200亩,带动脱贫13人,兑付产业到户资金20余万元。
“海陵与长武结对共建,不仅带来肉眼可见的‘有形变化’,更给当地带来新思想新观念等深远的‘无形变化’。”杨臣说,“接下来,海长两地将紧紧围绕精准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重点镇村帮扶等方面工作,不断深化交流协作、结对共建,切实补短板、固底板、扬优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