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树立移风易俗新观念,提高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意识,摒弃盲目攀比、大操大办陋习,共同营造文明和谐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工作,长武县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宣传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递文明理念,让红白理事会的“硬制度”与家风家训的“软文化”同频共振,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气象
今年4月15日,春日的阳光洒在亭口镇三台村的青瓦白墙上,村民史杰与李亚凤的婚礼喜庆而简约。没有震耳的鞭炮,没有奢华的车队,唯有院门口张贴的“婚事新办树新风”红底标语,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没有铺张奢华的宴席,16桌家常菜婚宴,却让这场婚礼成了乡亲们口中“顶好的文明新风样板”。
在村上免费提供的红白理事厅,婚宴现场16张圆桌错落有致,粉条烩菜、长武酥肉等家常菜热气腾腾。村民王大叔夹起一筷子臊子面,笑得合不拢嘴:“这婚宴办得实在,咱们吃得也舒坦。”红白理事会的志愿者们穿梭其间,维持秩序。村党支部书记苏军军作为红白理事会负责人,指着墙上《红白理事会公约》笑道:“一桌200元标准,起初我还怕大家嫌寒酸,结果大伙儿都说早该这么办了!”
三台村红白理事会明确规定:婚宴不超过20桌,每桌不超过200元,香烟不超过15元,喜酒不超过50元,并成立“帮厨队”提供低价宴席服务。史杰的父亲史西平算过账:“过去摆30桌要花3万多元,现在16桌总花费不到4000元!”邻居王大叔端着酒杯说:“现在红白理事会统一礼金数额为100元,主家轻松,咱也省心!”
“过去办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主家欠一屁股债。”苏军军翻开记录本:自2019年成立红白理事会至今,全村35场红白喜事都得以简办,累计节省20万余元。他感慨:“如今村民从‘站着看’变成‘跟着干’,这才是真进步!”
长武137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均建立红白理事会,通过“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载体,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并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用身边榜样带动乡风转变。
文艺+宣讲“讲”出文明新风尚
5月15日,“风从长武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宣讲活动走进昭仁街道怡和茗居小区。
活动在舞蹈《风从长武来》中拉开序幕。宣讲师李琪以《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为主题,结合案例阐述移风易俗做法;宣讲师曹秀娟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梁增基扎根麦田的奉献故事;宣讲师高丽娟致敬“空中神炮手”罗沧海烈士的英勇事迹。
秦腔《三娘教子》选段让居民领悟家庭美德,普法志愿者将法治融入文艺表演,歌曲《爸爸》《孝敬父母》深化“厚养薄葬”理念。
今年以来,长武县持续擦亮“风从长武来”宣讲品牌,通过常态化宣讲引导群众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践行孝老爱亲、崇尚科学的风尚。
家风家训“润”出文明新内涵
6月10日,彭公镇方庄村78岁的村民文志刚带着孙子认读门楣的木楹联:“孝悌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文喜财老人不识字,却用‘耕读立身、报国为本’的家训,把三个孩子都送进部队。”文志刚自豪地说。方庄村526户家庭门楣均镌刻着由书法家手书的家训楹联,村文化广场的家风长廊展示《朱子家训》与“一门三军人”的治家故事。
村党支部书记文景勃介绍:“现在村民比的是谁家楹联好、谁家孝老爱亲做得好。去年张翠萍因照料公婆登上‘孝德榜’,她家的‘天地万情和至贵,古今百善孝为先’楹联成了范本。”
红白理事会以家风家训为标尺,将“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写入《村规民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家风讲堂”,用方言解读《颜氏家训》;暑假期间,孩子们在家风长廊学书法、听故事。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文景勃表示,村里已建成家风家训示范点,通过“楹联传家宝”“家风微电影”等形式让优良家风深入人心。
长武县深挖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彭公镇孝村挖掘孝廉传说,结合“好公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倡导廉洁文化;方庄村以家风长廊和楹联“晒”家风、“秀”家训,助力风气清明。